农金在线河南讯 腊八一到,年味始浓。随着近期疫情的不断加重,尽管春节一步步临近,街上的人虽然比平常多了起来,但与过往腊八时节相比,明显少了许多。每每这时,我便情不自禁地回味起儿时过年的场景,浓浓的年味便发酵似的荡漾开来…… 小时候,真的是打心眼里盼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日子进入腊月,便有了年的味道。每逢腊月初一,村里卖炒货的大叔便多了起来,玉米、豆子加点糖精做成的炒货就足以让小孩们流口水。那时,孩子们的衣袋里总是装得鼓鼓的,然后到学校一起分享,那种兴奋真是无法形容。过了初一便紧接着到了初八,初八是“腊八节”,又是一顿美食,软米和大枣放在一起焖,吃时碗里放点糖,心里比枣还甜。也许是从小的习惯使然,在我看来只有被家里人加工后的腊八粥才是最正宗的。到腊月二十三,年的味道就越发得浓郁,送灶王爷、买糖瓜吃,为的是让灶王爷给世人多多美言。送完了灶王爷,大人们就开始打扫房间,孩子们也很懂事的帮忙。一张张年画贴到墙上的瞬间,屋子里便充满了年的味道。 最不能忘记的是年前与大人们一起贴对联的情景。那时的我总是打下手,扶梯子,递对联,拿浆糊,有时候在大人们的指导下,贴一些“福”字,虽然时常贴的歪曲扭八引得家人们哈哈大笑,但现在想来,那又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除夕之夜,妈妈早早就调好了饺子馅,一家人便团坐在厨房的桌子旁包饺子。那时,我的任务就是帮妈妈看着“热锅”、“加水”,妈妈告诉我要让饺子加三遍水,饺子才会煮熟。有时候还会在几个饺子里面包上一块钱的硬币,全家谁都期盼着能够吃到。老人们常说,谁在过年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那时,为了吃出那枚硬币,我们便使劲吃饺子,当爸爸妈妈吃出硬币时总是又悄悄塞到另外的饺子里,然后夹给孩子们。 过年不仅有饺子吃,还能吃到各种各样在平日里吃不到的糖果、花生、核桃等各式各样的零食。当然,最高兴的就是能在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新鞋。那时候,妈妈总是在年前把新衣服给我准备好,然后就放进衣柜里,等到大年初一那天再穿,走完亲戚,就立马把它珍藏起来,等着上学那天再穿到学校显摆一下。最兴奋的是在大年初一爸爸和弟弟放鞭炮,我和妈妈站在院子里,而爸爸和弟弟在一旁点燃鞭炮,噼里啪啦的一阵响,我用手捂着耳朵,欢呼雀跃。 大年初一早上吃过饭,一家人便去奶奶家磕头拜年,奶奶也把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我们。拿着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初一那天村里还会有文艺表演,一听到敲锣打鼓声,我和小伙伴便跟在表演的队伍后面,左蹦右跳,前追后赶,一会儿看扭秧歌,一会儿看踩高跷,一会儿看武术表演,一个正月,村子里都锣鼓声不断。 时至今日,快过年了,我怀旧的心情也越发得强烈,儿时的年味是我藏在心间抹不去的童年印记,也是我今生的一笔财富。脑海里儿时过年的景象也提醒着当下漂泊四方的我们,别忘了家的方向。(马宇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