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金在线

南阳人做玉史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南阳黄山遗址提供佐证

来源:农金在线    编辑:赵东明    发布时间:2022-03-31 15:20:25
摘要:南阳人做玉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获得“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提供佐证

       农金在线河南讯  2022年3月31日,备受关注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经评委会对进入终评的20个项目进行评审和投票,最终“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等10个考古项目入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的“河南南阳黄山遗址”获此殊荣。这是河南省获得的第50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
       南阳盛产全国四大名玉独山玉,有着悠久的玉石加工雕刻传统,在以往的描述中多提到南阳人加工玉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更有传说“和氏璧”就是南阳独山玉雕刻的。究竟南阳人加工雕刻玉起源于何时,也是众说纷纭。从黄山遗址出土的石器制品,为南阳人加工玉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支撑。从考古发现,该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遗存以独山玉石为资源支撑、其它地方玉材为辅助,大致存在仰韶文化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岭时期“团体式”生产模式转变的规律。石家河文化时期也规模化生产玉石器、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手工业体系的空白,与制骨遗存有一起,为探索当时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提供了重要线索。
       多次考古调查勘探发现大量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玉制品、石制器和较多石片、玉片、半成品,表明黄山遗址是一处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古文化遗存,同时可能是一处区域性的玉器加工中心。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独山玉器,表明独山玉的开发可能始于公元前5500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晚期。山顶部遗址保存最好,文化层厚3.5--5米,房址、灰坑、墓葬等各类古文化遗迹十分丰富。最底部的台地因多次平整土地破坏,多为厚1.5米左右的二次堆积层,个别地方残存有1米左右厚的古代文化层。中间的2到3个台地文化化层保存均较好,厚度在2米至3米,各类古代遗迹也十分丰富。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已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起了国内考古界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北100米处,整个遗址分布在一处五级台地组成的高17米左右小土山上及周围。距盛产石灰岩的丰山和蒲山约3.5公里,东靠白河,西南距中国产玉名山——独山约3公里,距南阳市中心城区约12公里。遗址在北纬33°05′09.4708″至33°05′09.9805″、东经112°36′49.1275″至112°36′59.9982″之间。黄山是一座由云母石英片岩组成的低山,海拔近150米,一般高出地面约20米。除了北部、东部山体较陡峭暴露部分岩石外,整个山体及四周被耕土、扰土和文化层所覆盖。山顶正中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平地,南北最长170多米,东西最宽150多米,现为耕地,小部分为林地。山顶四周至山脚下环绕一周宽10米至40米的四至五级阶地,阶地上几乎全为耕地。
       黄山遗址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1959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黄山遗址山顶西南部分进行了试掘。在试掘的16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大批房基、墓葬和各类器物。

  
       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黄山遗址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黄山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河南省文物局批复同意建设黄山遗址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正在编制黄山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和黄山遗址考古公园建设规划。


       为给黄山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考古资料,2016年11月至2017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勘探队,对遗址及周围附近地区进行了详细考古调查与勘探,确定了遗址的准确范围、大致内涵与保存状况,取得了多项新发现:在原知山地中心遗址范围的山西平地上发现了大面积的文化层,在遗址周围发现了由4条古代河流和东部宽大白河滩交汇组成的近环状水系,确定了遗址的范围和历史环境;在遗址核心区探出3处规模较大的疑似新石器时代夯土台基,1处近正方形的坑池类遗迹等重要遗迹和大量新石器时代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筛选和采集到了一些玉器残件、玉料和石器残片,其中玉器有铲、斧、穿孔器等,还有一些细碎的平面切割痕下脚料,以及较多的汉白玉手镯残次品、少量打击玉片等,而且采集地点较广泛,有的就在断崖上的文化层中刮出,基本可以肯定黄山遗址存在规模较大的石器、玉器加工场所。
       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连续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对西南3公里的产玉名山独山和二者之间发现的地下古河道进行考古勘探,并对附近白河两岸进行了小区域调查。2020年度该项目被列为“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重点项目。获得系列重大考古发现。

       黄山遗址近年考古新发现,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关键时段,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具有重大的文物和社会价值。考古发掘确定黄山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鲜明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在南阳盆地中遗址面积最大,遗迹规格最高,内涵丰富,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特点。为探讨豫西南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仰韶文化坊居式建筑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筑群之一,墙体存留高,内部设施齐全,大批遗物原位保存,生动再现了古人制造玉石器与生活的原始场景。特别是“前坊后居式”大型连间长房中的F1面积超过150平方米,极为罕见。
       揭露出以陪葬大量猪下颌骨、玉钺、弓箭、象牙器、少量陶器的大型墓葬为代表的屈家岭高等级墓葬区,人骨保存甚佳,社会成员等级分明。可能具有编织功能的成束骨针的发现为我国史前纺织考古提供了重要材料。

       中原地区首次发现史前码头性质的遗迹,与自然河、人工河道、环壕一起构成了水路交通系统。体现出古人对水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能力。
       因独山玉石具有很强的标识性,灵宝西坡墓地、巩义双槐树遗址、保康穆林头遗址、沙洋城河遗址、淮滨沙冢遗址以及南阳盆地和其周围的西峡老坟岗遗址、浙川下寨、镇平安国城等多个遗址出土的多件和南阳黄山遗址相类似的独山玉器,疑似为“黄山造”,这可能反映了该遗址生产的玉石器的交流范围已超出南阳盆地,到达豫西、豫东南、鄂长江北岸广大地区。

       黄山遗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在发掘研究、保护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依法依规、科学有序做好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加强学术研究,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深入挖掘黄山遗址的文化内涵,力争取得更多的新发现、新成果。同时要合理开发利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保投入,加快推进黄山遗址公园建设工作,让文物资源“活”起来,切实把黄山遗址保护好、规划好、开发好、利用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实现文物事业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兰诗 马俊才 王凤剑)

责任编辑:赵东明

Copyright © 2021 农金在线 豫ICP备2021023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