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过网格化营销,我最大的感受是:网格化不是简单的“划片推销”,而是用“深耕”代替“广撒网”,把“陌生客户”变成“熟人朋友”的过程。这其中有几个最深刻的感悟: 一、“划网格”不是“分地盘”,是“画服务圈”。 刚开始把辖区分成不同的网格,每个网格指定几名客户经理负责时,总想着“这片商户归我,必须尽快出业绩”,结果带着产品手册上门,十家有八家会说“不需要”。后来才明白:网格的核心是“责任到岗”,但本质是“服务到点”。网格里的客户不需要“被推销”,但需要“被看见”:先知道他们缺什么,再考虑我们能给什么。 二、信任是网格营销的“硬通货”,比话术更重要。 网格里的商户、居民,每天面对各种推销,对“银行人”的警惕心其实挺强,网格的半径有限,但信任能让客户变成“宣传员”。比起一次成交,让客户觉得“这个网格的银行人靠谱”,才是长期饭票。 三、别只盯着“业绩”,先做“网格里的金融熟人”。 之前总把网格营销当成“任务清单”:这周要拜访20家商户,要完成5个信贷指标。但实际跑下来发现,商户更关心“能不能帮我对接社区的团购资源”,居民更在意“孩子上学的银行卡能不能上门办”。网格营销的底层逻辑,是 把银行从“网点里的机构”变成“网格里的邻居”。当客户遇到金融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找我们网格的小王”,就赢了。 总结下来,银行网格化营销不是“圈地收钱”,而是“深耕细作”:银行网格化营销本质是“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型实践,过程中最深刻的感悟是:它不止是“划片卖产品”,更是用“网格”做半径,把银行服务嵌入客户的生活与经营场景,最终从“陌生机构”变成“身边金融熟人”。 说到底,网格是“地理边界”,但营销的本质是“人心边界”。把网格里的每一户、每一家商户当成“需要被关照的熟人”,而不是“业绩指标里的数字”,才能真正把网格做“活”、做“透”。(洛阳农商银行 王海燕) |